4.学业质量比较分析状况。按照"以入口看出口、从起点看变化"对初中和高中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综合分析,多数高位运行学校仍然保持发展优势,一批认可度不高学校进步幅度明显,呈现良好发展势态,新建学校快速进入良性发展。
高位运行学校:城区老百姓心目中的品牌学校初中15所、高中6所,其中初中11所、高中4所整体学业质量持平或有一定增长。前20%的优秀学生,15所初中均呈正增长,但高中有4所学校负增长,个别降幅达12.56%;学业相关因素部分表现好,个别表现一般。
县域学校:县域初中169所,83所学业成绩呈现正增值;县域普通高中33所,23所高中文科、22所高中理科学业成绩呈现正增值;部分县域省示范性高中学业发展水平及学业相关因素测评**过部分城区省示范性高中。
低入口、高增值学校:学业成绩入口居于全市较低水平但出口增值明显的学校初中5所、高中文科3所、高中理科6所。其中部分县域初、高中学校学业增值较为明显。
新建学校:集团化办学的新建校已逐渐发展为学业质量高、办学特色明显的优质学校。其出口巩固率高,前20%的学生出口呈现正增长,且学业相关因素十项指标发展水平均**全市平均值。
特色学校:以艺术和外语为主要特色的普通高中学校,在文化成绩入口不高的基础上,注重特色发展,培养了一批特殊人才,为高等院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。
健全统筹发展机制,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
2013年全市各区县(市)均完成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。测评结果显示,全市区域、校级教育质量整体均衡度不断提升,但区域与校际之间发展差异仍然存在。
一是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。落实《长沙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年行动计划(2018-2022)》,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。
二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。完善集团化办学机制,创新办学模式,加强教师跟岗培训,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,开展教学共研,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,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。
三是加快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。按照《长沙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办学标准》,推进中小学校校舍、师资、装备等全面达标,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。
四是统筹推进校长教师常态化交流。完善教师配置机制,推行教职工编制城乡统筹,实行动态管理,盘活编制存量,提高使用效率。完善教师引进机制,加大农村教师调配倾斜力度,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。促进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、常态化,促进优质教师资源共享和城乡学校"共赢",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。
深入推进教育改革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
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,加强核心价值观培养,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,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。
一是健全德育工作机制。树立育人为本、德育为先、能力为重、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,建立**推动、社会参与、学校主导的常态化德育工作机制,创新德育方法,强化德育项目化管理,建立德育基地,营造德育文化氛围,提升德育实效。
二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。聚焦课程改革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,协调各方力量、整合各种资源推进立德树人。坚持学科德育,挖掘课程德育内涵,推进全员育人、全过程育人、*育人。
三是深化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。以立德树人为导向,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,细化评价指标,优化评价方式,发挥**价导向作用,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。